酒席好摆客难请!以前的农村酒席要吃三天,而现在最多吃两天,多数是一天或一天半,留下来吃最后一餐的也是寥寥无几,且几乎都是邻近的几个村民。
农村酒席确实有「冷席」现象,但用「兴起」二字却有点言过其实了。对于酒席,现在人们有了「情到,礼到,但人不到」的观念。然而,正常的红白喜事出现「冷席」,主家的脸面也是挂不住的。那农村酒席出现这个现象,有啥原因呢?刺楸从几个方面来解释一下。
以前谁家有红白喜事,亲朋好友、近邻的村民都来帮忙,是一种相帮的互助模式,做出的酒席也好吃。而现在人们生活好了,更多的是花钱请「一条龙」做包桌。
「一条龙」是做生意的,食材也可以承包。为了多挣钱,选的有些食材是下脚料、冻肉、差质油,或者买的成品(比如烧白)。而做饭菜则趋于流水线操作,没倾注感情,香精味精大量放,菜品味道不自然,难以下咽。
酒席的人情钱像商品一样有行情,现在是越涨越高,有些人为了赚钱而巧设名目办酒席,但质量越办越屁。农民挣钱不多,一年挣的可能还不够吃酒席的,甚至到了一听到酒席就怕的地步,所以干脆不去。
某些远的酒席随了人情钱不说,还得搭上车费和半天时间,这就好比花200块钱去吃顿饭还得自掏路费。
以前在农村务农的人多,生活开得不算好,长时间才能开一次荤,去吃酒席相当于打牙祭改善伙食。
而现在人们不差吃了,平常比以前过年还吃得好,大鱼大肉吃腻了,反倒是对一些野菜野味感兴趣,但好多鱼肉都是养殖的,没有农村土鸡粮食猪的那个味了。
再者,酒席菜肴千篇一律,了无新意,对于不愁吃喝的农民来说已无吸引力了。
以前务农的居多,大家都在村里住得很近。而现在进城的进城,打工的打工,都分散了。上班的人不好请假,别说吃个酒席了,就算是亲戚家有红白喜事都不一定能请到假。为吃酒席请假,误工费、交通费和时间成本算下来真的不划算。就算在周末,近点的人回村吃酒席至少也要耽搁一天时间,还不如好好休息一下。
若真「兴起」了冷席,刺楸认为这是对人情冷暖的一种折射,人情味也就荡然无存了。我随礼而人不来,而轮到我办酒席时,你也只随礼而人不到,这样好吗?
农村的冷席现象是越来越多了。
就拿我侄子结婚来说吧,因为是大喜的日子,儿子娶媳妇了,把该通知的亲戚和朋友都通知到了。也想大摆一次宴席,就在家里摆起了流水宴席。哥哥害怕人来的亲戚朋友比较多,亲戚朋友特地要厨房为了50桌酒席。按正常来说按通知的人数来说。50桌的宴席应该是没有问题。在哥哥预算当中害怕不够。因为这些年哥哥家都没有办喜事儿。亲戚朋友都比较多。再加上邻里邻居的。起码也要50桌。
就这样哥哥就定了50多桌,既然你定了50桌后厨就要准备原材料50桌的菜品。厨师们都在厨房里忙碌着。很快50张桌菜品已备完。接着就等 着上人了。很快及时就到了。婚礼也马上开始了。进入了既唯美又深入人心的时刻。今年缓缓的向新郎走去。两个人相拥而抱,承诺彼此一生一世。所有的节目都已经落幕。马上就要进入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开席,今天是个好日子大家吃好喝好。哥哥很开心的宣布开席。大家开心的坐在桌子上等待着丰盛的宴席。第一波很快的就吃完了。接着就是第二'上场波了。但是哥哥忽然感觉不对劲呢。做完了第二部好像第三部都做不满了。哥哥就在想我都给信儿了为什么来的人会这样少呢?我一直都在怀疑自己的东西做的不好还是什么一些原因。还是本身就不想来参加孩子的婚礼。当中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的存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存在。现在当前的随礼根本就不用到现场。一个大红包从你的婚礼到了另外一遍。先满足福一个红包,解决了很多因为这样的仪式来不了的家人朋友们。当哥哥拿起手机的时候,手机里真的都全都是钱',手机一直在不停地响着响着。不停的有钱进入了他自己的腰包。但是哥哥又犯起了愁,钱是都收到位了。那么我们这些剩下的面席怎么办。最后哥哥又请所有的亲戚朋友又吃了一顿。才勉强将所有的席面都吃没了。
哥哥拿着手机忽然间感叹,互联网的时代真的是很好,手机一动钱就到位了。一个红包解决了所有的问题。真的是互联网真的是方便快捷。因为很多的亲戚朋友都在外地打工,不可能因为一个事情而耽误工作赶回来,所以大部分的亲戚朋友都用红包的方式将礼钱转给了哥哥。这就是西面为什么定完了没有人来吃而彩礼却到账的所有原因。
虽然互联网这个高 科技 很好,但是感觉人与人之间好像没有了亲情的那种感觉,只剩下钱与钱利益的关系,感觉人没了人情味儿。一切都变成冰冷冷的。
农村兴起“冷席”怪象,这是为何?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来上小时候自己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去和父母一起吃酒席,那时候觉得吃酒席是最幸福的事情,各种饭菜都馋的自己流口水,最喜欢的就是那道八宝甜米饭,后来长大后感觉吃到的八宝甜米饭都没有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吃酒席吃到的好吃。
那时候如果谁家办红白喜事,一个村里面的人都会来帮忙,一些推小车卖小零食的老人还会早早的在办事人家的门口摆上摊子,桌子都是摆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最兴奋的就是小孩子了,饭菜一上桌小孩子的筷子一个比一个快,吃完之后大人们还会将桌上没吃完的饭菜收一收,拿回家继续热着吃。就算是收回家的剩饭,那时候都觉得无比的美味。但是现在不同了,农村办事已经远没有过去那样热闹了,不少人家办事的时候都有些冷清,吃饭的酒席也没有过去的多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种原因生活条件变好了,现在农村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都变得比过去好很多了,村里面的小 汽车 、小洋楼比比皆是,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吃的也比过去好太多了。小时候吃肉都是逢年过节才能吃,现在想吃随时都可以,下馆子更是经常的事情。不仅吃的好,各种菜品大家也都吃过。所以酒席上的那些饭菜大家已经没有那么感兴趣了,吃不吃也都可以。想想小时候吃酒席大部分都是会带上自己的孩子的,为的就是给孩子吃点好的。现在小孩子生活的好,对肉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如果不是节假日很少会有大人带着孩子一起去吃酒席的。自然吃酒席的人就少了。
大伯说,以前吃一次席比过年还开心。那时候家里的小孩多,为争去吃席的名额兄弟几个还大打出手呢!现在随了份子钱却不去吃,时代真的变了。
相隔太远,互相随份子钱就算了
我记得我前两年结婚,就不想通知我的大学同学。同学分散在天南海北,来是不可能来了,知道了也只是发个红包,所以就想“偷偷”结完婚就好了。
最终,同一个宿舍的死党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风声,纷纷发来祝福并红包,可是没有一个来婚礼现场的。前两天,其中一个舍友结婚,又得随礼回去,来来往往,倒显得有些俗气了。
情谊淡了,彼此来往得少了
我从小就不爱走亲戚,每次父亲都会说:你不去亲戚家,亲戚也不来我们家,那还算什么亲戚?亲戚之间就该多走动走动。
以前总是说“礼轻情意重”、“人来即礼到”。可是现在变了,红包多大要攀比,送的礼品要比较贵重不贵重。现在的亲戚,在一起的的时间太短,彼此的情谊断了,彼此来往得次数自然就少了。
席面等级不高,没有必要来
农村俗话叫做“红事叫,白事到”,很多喜庆的事并不是很重要,只是请亲朋好友来吃一顿而言。一般的红事,在外上班的人是不会火急火燎地赶回家的,通常给一些礼金就好了。
白事的话,是不能寄礼,需要本人到场的。哪怕离家好几百公里,也是需要赶回去的。不然的话,错过了是没有补救的方法的。
人口结构
从人口结构来说,在过去农村人比较多,因为过去都有要儿子,要很多儿子的想法,导致大量的农村家庭都在比拼生孩子比赛,而过去交通闭塞,想要出门是非常困难的,导致农村人口较多,而且农村生活单一,对于酒席来说看热闹的人会比较多。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由于交通发展,农村人想出门已经像过去上街一样简单,加上农村赚钱的机会少,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外出务工,就算是家里有什么酒席之类的,只要不是红事白事,一般都是家里面随便有个人意思一下就行了,所以虽然农村人口仍然多,但是实际上剩余的只是一群老人小孩,在不是非常重大的红事白事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冷席现象。
外出打工的人多
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就我们当地来说,我们贵州风俗还是比较多的,除了我们常见的婚嫁和老人去世往往会有较多的外出打工的人回家帮忙外,比如过去比较流行的搬家、过大生、剃矛头、打保福之类的酒席已经引发很多人反感,一般外出务工的人是不会回家的,只是家里有个老人甚至小孩去看一下,份子钱随了,打个电话甚至连电话都不打就了事,所以这些酒席现在办起来是比较冷清的,几乎就是几个老人小孩在办。
农村人的生活水平提高
在过去生产力低下,很多家庭人口多,而唯一的经济来源靠养殖或者农业种植,在那个时候医疗技术不发达,农业技术也不发达,导致种植产量低,养殖死亡率高,很多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都不高,就像我们小时候我们贵州很多地方都是吃包谷饭,想要是稻谷饭只有等村里有酒席的时候才可能吃到,甚至那时候的酒席还要等到正规酒席的那天才有稻谷饭吃,其它时间还是包谷饭,所以我们那时候想要吃到稻谷饭的两种渠道就是村里的红白事或者过年。在那个时候,为了吃的,自然会有很多人去,就连成人也是这样,往往遇到红白事的时候都是全家上阵,不会在家里做饭吃的。
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家庭的孩子都不多,加上外出赚钱方便,很多家庭的还是都过得比较好,而且学校还有不错的福利,实际上红白事的那点吃的,相对家庭来说已经算不上好了,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农村家庭收入的提高,孩子们有了更多比参与红白事更加有趣的玩法,导致就连孩子也不愿意去参加,少了过去红白喜事一旦吃饭孩子们狼吞虎咽抢座位的热闹局面,现在农村很多孩子想要参与这些活动甚至要用哄才会去,自然就没有过去那么热闹。
还人情
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个原因,由于现在交通发展,人际关系也比较广,导致大量的年轻人在外面结石了很多朋友,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关系也慢慢变淡,但是由于过去接受过人家份子钱,在人家做酒席的时候由于距离太远,又不得不还,所以大多采用请朋友带或者发红包的方式,人却不到现场,就连很多外出的亲朋好友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导致酒席更加冷淡。
心里不满
其实现在农村很多酒席已经令人厌恶,不但国家整治,老百姓也不喜欢,有的人一年做酒席很多次,导致亲朋好友也厌烦,毕竟农村也忙,红白事是没有办法,但是那些乌七八糟的酒席确实令人厌烦,就如我们当地来说,有一家人生了几个儿子,儿子又生了一堆儿子,一年办的酒席据十几次,每个孩子要剃毛头一次、整天又是做大生、叫魂、生日、搬家等等层出不穷,哪怕被村里警告了多次还是悄悄办,其实很多就算是亲人也厌烦了,但是为了赚点小钱,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会不厌其烦的办下去,最后导致就连亲戚也只能是送点钱甚至装作不知道就算过了,这样的酒席冷场就比较正常了。
农村“冷席”现象频出,份子钱都给了,为啥人却不到场吃顿饭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情况下称之为“冷席”?因为在农村多数家庭互相之间都有较多的来往,当一家有点什么喜事的时候一般都会拉上其它邻居一起高兴高兴,以前一叫大家都会欣然前往,可能十桌二十桌都不够,可现在即使主人家摆了那么多的桌子最后也坐不了那么多人,原本很火热的酒席现在却冷清了下来,所以称之为冷席。
冷席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参加酒席的人往往都会给主人递上礼钱,但是自己却很少留下来吃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农民都在外地打工比较忙
现在单纯在家种地的农民已经很少了,多少都有一些其它的事情要忙,或者是出门打工或者是自己做点小买卖,再或者是种水果、蔬菜等,很多时候从早忙到晚,也就没时间再去参加酒席等着吃饭,一般参加一次酒席一天的时间就浪费了,很多农民不舍得这一天的时间也就不参加了。
2、生活水平提高不在乎一顿饭
以前是因为整体生活条件比较差,大家伙都愿意参加酒席为的是参加一次吃一顿好的,现在则不同,各家的生活都已经是比较好了,甚至可以说日常吃的都已经快赶上以前参加酒席吃的了,酒席的吸引力也就下降了一半,再加上忙农民也就不参加酒席了。
3、亏欠别人礼钱,专门还礼的
有些时候是因为自己这边举行酒席的时候别人给礼钱了,后面自己没办酒席这个人情也就一直没还,而等到别人办酒席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把这个人情给还了,也就会出现份子钱都给了但是没去吃顿饭这样的情况。
4、主人朋友关系不太好
还有一些农民举办酒席导致冷席是因为举办酒席的主人人际关系不太好,没有愿意捧场的,互相之间就是有这种份子钱的往来,所以顶多就是把份子钱给到,饭就不吃了。
大家好,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牧豆人,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在农村,随完份子就不去吃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在城市里也有这样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我觉得出现“冷席”现象,大概就是这些原因了,不知道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原因吗?快来分享一下,谢谢大家。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牧豆人,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大伯手里拿着一把写着名字的红包,看着好几桌空席,小声嘀咕:现在的人都怎么了,礼金都给了,席面也开了,怎么就没人来吃呢?
大伯说,以前吃一次席比过年还开心。那时候家里的小孩多,为争去吃席的名额兄弟几个还大打出手呢!现在随了份子钱却不去吃,时代真的变了。
我记得我前两年结婚,就不想通知我的大学同学。同学分散在天南海北,来是不可能来了,知道了也只是发个红包,所以就想“偷偷”结完婚就好了。
最终,同一个宿舍的死党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风声,纷纷发来祝福并红包,可是没有一个来婚礼现场的。前两天,其中一个舍友结婚,又得随礼回去,来来往往,倒显得有些俗气了。
我从小就不爱走亲戚,每次父亲都会说:你不去亲戚家,亲戚也不来我们家,那还算什么亲戚?亲戚之间就该多走动走动。
以前总是说“礼轻情意重”、“人来即礼到”。可是现在变了,红包多大要攀比,送的礼品要比较贵重不贵重。现在的亲戚,在一起的的时间太短,彼此的情谊断了,彼此来往得次数自然就少了。
农村俗话叫做“红事叫,白事到”,很多喜庆的事并不是很重要,只是请亲朋好友来吃一顿而言。一般的红事,在外上班的人是不会火急火燎地赶回家的,通常给一些礼金就好了。
白事的话,是不能寄礼,需要本人到场的。哪怕离家好几百公里,也是需要赶回去的。不然的话,错过了是没有补救的方法的。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关注。对于那些碎完的玻璃,拿回去翻修,的现象,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
农村兴起“冷席”怪象,这是为何?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来上小时候自己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去和父母一起吃酒席,那时候觉得吃酒席是最幸福的事情,各种饭菜都馋的自己流口水,最喜欢的就是那道八宝甜米饭,后来长大后感觉吃到的八宝甜米饭都没有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吃酒席吃到的好吃。
那时候如果谁家办红白喜事,一个村里面的人都会来帮忙,一些推小车卖小零食的老人还会早早的在办事人家的门口摆上摊子,桌子都是摆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最兴奋的就是小孩子了,饭菜一上桌小孩子的筷子一个比一个快,吃完之后大人们还会将桌上没吃完的饭菜收一收,拿回家继续热着吃。就算是收回家的剩饭,那时候都觉得无比的美味。但是现在不同了,农村办事已经远没有过去那样热闹了,不少人家办事的时候都有些冷清,吃饭的酒席也没有过去的多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种原因生活条件变好了,现在农村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都变得比过去好很多了,村里面的小 汽车 、小洋楼比比皆是,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吃的也比过去好太多了。小时候吃肉都是逢年过节才能吃,现在想吃随时都可以,下馆子更是经常的事情。不仅吃的好,各种菜品大家也都吃过。所以酒席上的那些饭菜大家已经没有那么感兴趣了,吃不吃也都可以。想想小时候吃酒席大部分都是会带上自己的孩子的,为的就是给孩子吃点好的。现在小孩子生活的好,对肉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如果不是节假日很少会有大人带着孩子一起去吃酒席的。自然吃酒席的人就少了。
再加上现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车,开车去吃酒席就不能喝酒,这样就让很多男性失去了去吃酒席的兴趣了。
第二个原因人变忙了,这个在农村很常见,村里面平时人都很少,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人,小孩子忙着上学,青壮年劳动力忙着打工挣钱。村里面不是逢年过节很难见到年轻人。如果不是逢年过节的办事情,家里面人自然就少了。在农村办喜事最喜欢选择的时间就是腊月里,为的就是这个时间大家都在家,办事比较热闹,有人气。但是腊月里办事的多了,就容易“撞日子”,一个人只能选择去一家,自然也会出现去酒席的人少了。
另外大家为了生活在外打拼,如果不是自家关系特别亲近的亲戚办事,一般都不会回家,大多数都是将钱直接转过去就行了。不像是过去农村人常年在家,就算不在家亲戚朋友家办事,自己去不了也会托人把礼钱送到。而现在即使自己不去,一个转账钱就到了。有时候也在想 科技 发达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有时候看似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却也让我们变得冷漠了,我们可以不用面对面就能把事情解决了,人与人的直面沟通变少了,人情味有时候也变淡了。
说说我们那里吧,河南南阳的,农村,我们这里是有这种情况的,在我们家就有过这种情况
现在农村大多数是老人在家,看孩子,看家,种地,家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种地从播种到收获都是机器,虽然说一年到头不挣啥钱,但毕竟人也不费多大事儿,所以也在种。家里收入主要来源于年轻人打工,年轻小两口子出去南方打工,一年也得挣个十万左右,所以现在我们那里家庭条件都相对于以前,好了特别多,房子有了,车好多人也有了,手里还能有点闲钱,平时没事几个人,或者家人都会去镇上饭店去吃饭,吃的比坐席时候还好,所以坐席有时候也不稀罕去,稍微有点事就不去了,没事了才会去吃。去的大多数也都是年纪大的老人。
平时逢节假日,年轻人回来了,有的也不喜欢去凑那个热闹,常年不在家,遇见人也没那么亲了,见了长辈了一遍一遍的被问,在哪儿打工啊,一个月挣多少啊,干的啥活啊,问完一群老太太在那儿闲扯,互相交流一下信息,攀比攀比,谁混的好,谁混的不如谁呀,说说别人闲话。所以年轻人不愿往那些个场合去,但最基本的礼仪还要有,礼该上还得上。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