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修高楼的时候用的塔吊是怎么搭起来的呢

来源:www.mbaonao.com  时间:2023-04-08 11:31   点击:9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修高楼的时候用的塔吊是怎么搭起来的呢

一)安装底架和基础节

1)将底架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并用水准仪校平底架,拧紧地脚螺栓。

2)安装基础节(黑色)把基础节吊装在底架上(注意基础节上的踏步的一面要与基建物垂直),用螺栓固定好,并校正好基础节四方垂直度90度。

3)安装第一标准节,将第一标准节,吊装在基础节上,拧紧螺栓(注意标准节上的踏步的一面要与基础节相对准,以下标准节安装依此类推),斩停。

(二)安装套架

1)立起套架套入标准节,吊上顶升没泵(注意套架上有油缸的一面应对准塔身上的踏步的一面)。

(三)安装塔帽和回转支承

1)安装上下支座,回转机构,回转支承。

2)回转支承可与套架一体吊装或分别吊装,就位后紧固螺栓。

3)安装塔帽注意塔帽倾斜的一面与吊臂处于同一侧,用螺栓和锁子紧固。

4)安装司机室。

(四)安装平衡臂

1)先在地面拼装好各部件,检查好安全验收,再吊装再安装平衡重,且平行于建筑物放置。

2)将平衡臂拦杆连接成整体,并绑固。

3)吊平平衡臂,起高,将根部与塔帽销固。

4)汽车吊继续起高,将平衡臂尾部起成一定倾斜角度。

5)上拉杆,放平平衡臂,吊上一块配重。

(五)安装起重臂

1)地面上将起重臂组成一体。

2)安装小车并绑固,组装拉杆,并绑固。

3)将起重臂平行吊起,臂根部与塔臂销固。

4)汽车吊继续起高,将起重臂端部抬起成一定倾角度。

5)上拉杆放平起重臂,补齐配重。

(六)接电、穿绳

1)穿小车变幅纲丝绳

2)穿吊钩纲线绳

3)连接各电气线路,检查无误后通电,试运转。

(七)顶升

1、检查油管各处接头,进行空缸试动作,不能有漏油现象,排除油路中的空气和水份。

2、吊起一个标准节,回转起重臂至标准节引进门方向。

3、将油缸横梁两端销轴落入标准节支承板内,开动油泵将上部结构顶起,将顶升套架的爬爪支承在顶升支板上。

4、操纵手柄,将活塞收回,再次爬升。

5、引进标准节,操作纵油缸下落,将标准节与塔身及回转支承用螺栓紧固。

6、反复操作至工作高度

(八)塔机加节完毕,应使套架上所有导轮压紧塔身主弦杆外表面并检查塔身标准节各接头间高强度螺栓拧紧情况。

四、安装调试

塔机安装后,应对塔机的各安全机构及参数进行调整测试,主要内容有:

1、力矩限制器,超高限位,幅度限位,回转限应必须灵敏、有效。

2、吊钩保险卷筒,保险必须齐全可靠。

3、塔机接地电阻必须小于4Ω。

4、塔身垂直度必须小于塔身高度的3/1000。

装在车轮上的国家是哪个国家

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活在车轮上的国家。到过美国的人,会对这话有深切的体会。美国人出行使用公共交通的比例在全球范围内是非常低的。没有如欧洲和日本那样密集而先进的高速铁路网,铁路仅限于服务一部分的货运。很多美国人一辈子没坐过火车出行。除了一些大城市之外,很多城市没有地铁和公共汽车,即使有公共汽车,一天只有早晚各一班,也没什么人坐。在欧洲和亚洲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短途低价航空,在美国还不见踪影。美国人一般是短途乃至中途出行都开车,实在太远的旅行(跨几个州的)才会坐飞机。在美国很多地方,没有车或者不会开车,简直是寸步难行。因此,美国的公路网极其发达,路况大都不错,而且由于人口密度小,道路一般比较宽阔,很少拥堵。

如此强的对于汽车的依赖,幅员辽阔的国土,超过3亿的人口,发达的经济,极强的购买力(除了本身有钱之外,美国人贷款消费居全球之最,很多人第一辆车的贷款还没还完,就已经在买第三辆或者第四辆车了),使得美国的汽车消费能力位居全球之最。和欧洲相同的是,美国一个家庭也普遍拥有多辆汽车,但是车型的偏好上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油价的明显偏低,再加上我们常说的美国的“浪费”文化,美国人对于车的爱好可以总结为“大”和“奢华”。对于能源利用率比较高的车型,如紧凑型两厢车,旅行轿车,紧凑型MPV这些,在美国不受欢迎。柴油车和混合动力车更是难觅踪影。美国人更喜欢的是中大型三厢轿车、中大型MPV、各种尺寸的SUV、皮卡、跑车等等这些气派但是浪费能源的车型。你常常能在街上看到那种排量5升6升的巨大的皮卡,里头只坐了驾驶员一人,车斗里头空空如也啥也没拉,去干啥?去三条街之外的便利店买一瓶矿泉水。这并不夸张。宝马X5和大众途锐这样的车在欧洲的街头是绝对的大个子了,但是很多时候,在美国的车流中,被悍马和福特500皮卡们包围着,你会觉得它们显得很“小巧”。

有着这样的本土市场,可以说是把福特、通用、克莱斯勒这三大车厂“惯坏”了。不用在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上费什么功夫,只要把车造得够大,奢侈的装备往上一堆,就不愁没人要。美国的发动机能源利用率普遍低于欧洲和日本,技术上也落后很多。像欧日车厂耗费巨资做风洞实验,优化车身外型,就为了把风阻系数降低个0.01,这种事美国车厂是不会干的。费那事干嘛,不就为了降低油耗么?我们美国有的是石油,不在乎这个。所以,美国车大多设计得不仅大、而且方头方脑,风阻大,安装大排量发动机。美国的3升的发动机马力不如欧洲和日本的3升发动机?不怕,还有5升的(看看克莱斯勒300C和凯迪拉克那些新一代的轿车,最好的例子)。在安全装备的创新上,美国车厂更是远远落后于欧洲和日本,什么气囊啊,主动式头枕啊,费那事干嘛?装备得再全,也不如我这个大皮卡扛撞。别以为我夸张,这是很多美国人的一个思维定式:车越大,越安全。其实这也不能说不对,但是这是用一种浪费的方式实现的安全。

多年的积淀下来,使得美国车厂在竞争力上面明显不如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不仅产品很难走出美国,连本土市场的份额都遭到了外来者的挑战。在高端豪华品牌上,凯迪拉克和林肯面对德国几大豪华品牌,捉襟见肘。日本和韩国品牌对于美国品牌中低端市场的份额蚕食更是把美国三大车厂逼到了生死线的边缘。当这个竞争有了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能源危机的大背景时,就被更加放大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